当科技遇见农业,还有多少种可能?
摘自: 时间:2021-08-12 18:35 浏览:
当科技遇见农业,还有多少种可能?
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种麻要稠,种谷要稀”,在农耕文明社会,农民不仅难以摆脱看天吃饭的宿命,而且极度依赖于自身的经验。
但试想一下,如果种植过程中,气温、肥料、灌溉,全部由电脑以及机械操作,人们只用参与一些辅助性工作,种植会不会因此变得更加简单?
事实上,随着技术的逐步发展,农业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随后步入到铁犁牛耕的传统农业,工业革命后机械则开始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甚至AI也开始崭露头角。
8月9日,拼多多、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联合宣布,第二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正式启动。比赛将利用前沿的营养科学、精准农业等技术,在6个月内挑战种出高品质、高产量的番茄,并在关键营养元素指标上进行考核。
多多农研科技大赛
当科技遇见农业,还能迸发出多少可能?
科技赋农
技术在农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历朝历代都将农业视为重中之重。无论是古代王朝都推行的重农抑商,还是当前的一号文件,都是一个大国对于农业重视的真实写照。
但中国长期以来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农业给人们留下的也是“低效”、“封闭”、“守旧”等刻板印象。虽然近年来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开始在农业领域逐渐普及,但中国农业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农业从业人员/社会人员的比例普遍在3%~5%左右,最少的国家是以色列,大约0.9%。而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口在就业人口的比重却高达26.1%。
农业专家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智慧农业。
而另一方面,农业从业人群面临后继无人的挑战,如何让科技进行替代也已经迫在眉睫。
农业农村部农业物联网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何东健观察发现,依旧在农村种地的人,都是生于50、60年代的人,“70后都是少数,更不用说00后。”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道亮认为,最多再过25年,上一代的农民就会退出工作场景。“真正的一线劳动力年龄大约平均是55岁,45岁就算年轻的。反过来说,60后和70后是我们国家的主力军,但这些人再过25年差不多就全部退出了,补上来的会越来越少,这就是一个基本的现实。”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提出:力争2021年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启动实施,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稳过渡。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政策推动之下,资本的目光迅速投向广袤的田野。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107679162
拖米农业资讯网
托米农业资讯网是一个涵盖农作物种植,特色养殖,海产水产,经济作物种植,农业知识解答,农村故事讲解的综合型农业网站!
热门文章
- 导送我回家车里要了我的微信号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独叶草
- 当科技遇见农业,还有多少种可能?
- 连日暴雨导致全台农业损失近5亿元。新台币当局无力应
- 供需宽松的玉米市场格局仍然不乏提振因素,玉米价格稳
- 进口破158亿,占据98%市场,一斤不下20元,都说难吃但
- 美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人家是怎样处理农作物秸秆的
- 每个人都夸奖蜻蜓是益虫,但它的幼虫是害虫,人称吃鱼
- 农民只要看到玉米长“黑东西”就嫌弃,殊不知,“它价
- 农村“防控”升级,封路设卡,严查返乡农民工,疫情何
- 猪价跳水,12日行情暴跌,养殖户风声鹤着,猪价下跌?
- 警告升级!八月十二日,猪价跳水,玉米、小麦行情变脸
- 这叫桑黄,长桑树上的金耳,现在一金难求,遇上别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