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罐子”长在树上,怎么会有价值呢?本来,这种“小罐子”并不普遍
摘自: 时间:2021-07-09 08:10 浏览:
乡村是一片广袤的土地,在这辽阔的天地里,蕴藏着许多稀奇的事物。也许很多人都见过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有些稀奇古怪的事恐怕很少有人能看到。
还记得小时候,我们常常会在野外的一棵树上看到一只粘着树体的“小罐子”,一种颜色为灰、灰、灰、“小罐”开口的直径约在3毫米左右、“小罐子”肚腹部的直径约在5毫米。
这种“小罐”的质地非常脆,用手和手指一捏,就能很容易地把它捏碎,而且,捏碎后还会产生飞沫。
对我们来说,不要说我们小孩子不知道这种“小罐子”是从哪里来的,恐怕连大人都不知道。至于说这种“小罐子”有什么用处,想必也没人知道。
以后,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在我记忆中的“小罐子”已被抹去,如果不是昨晚看了一段视频的介绍,似乎这辈子再也记不起“小罐子”了。
昨晚在某视频平台上刷视频的时候,看到一段介绍这种“小罐子”的视频,介绍说:“小罐子”的学名叫“雀罐”,在《蜀本》中也叫雀罐。
"雀瓮"是黄刺蛾留下的虫茧,黄刺蛾是一种鳞翅目刺蛾科的昆虫,在我国北部,一年能产一代,而在长江流域,一年可产一代。
它对多种果树、枫杨、杨树、榆树、梧桐树、油桐树、乌桕树、楝树、栎树、紫荆槐树、刺槐树、桑树、茶树等危害很大。其主要取食叶下表皮和叶肉,能把叶片啃烂,使叶片腐烂,严重影响树木叶片的光合作用。就是一种需要积极防治的林业害虫。
每到秋后,黄刺蛾的幼虫常常吐丝,并在枝条、枝条或树体上吐丝越冬。他们所结的茧呈椭圆形,形似“小罐”,又形似雀蛋,因此,民间称之为黄刺蛾所结的茧为“小罐”,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其称为“雀罐”。
录像继续介绍说,据医学研究发现,由于“雀壶”具有一定的抗缺氧、抗惊、催眠、镇痛等作用,因此,“雀瓮”作为一种药用价值,作为中药材使用,也是有一定用途的。
近几年,由于农药使用频繁,黄刺蛾的数量不断减少,因此,以前常见的“雀瓮”已变得稀少。常言道:物以稀为贵。随着「雀瓮」数量的减少,「雀瓮」也成了「值钱货」,现在很多药市的收购价格都已达到500元一斤,而且,收购的势头还在继续。
看着视频里的介绍,终于让我明白了过去农村常见的“小锅”到底是怎么来的。与此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小药罐”还是一味的中药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107679162
拖米农业资讯网
托米农业资讯网是一个涵盖农作物种植,特色养殖,海产水产,经济作物种植,农业知识解答,农村故事讲解的综合型农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