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王建军攥着半辈子积蓄,在销售经理“年回报率8%”的承诺里,签下了城郊商铺认购书。249万,是他和妻子开了十年五金店攒下的全部家当,还有70万银行贷款。
“王哥放心,我们统一招商,每月至少1.6万租金,十年就能回本。”销售拍着胸脯,递来印着“知名超市已签约”的宣传册。王建军看着沙盘上密密麻麻的商铺模型,仿佛看见退休后坐在摇椅上数钱的日子。
头两年,租金按时到账。第三年开春,开发商突然通知“超市撤店”,新租户换成卖建材的小老板,月租金砍到8000元。王建军跑去维权,却发现合同里“统一招商”的条款早已被偷偷修改,只写着“协助招商”。
往后五年,商铺像块烫手山芋。建材店倒闭后,又租给过干洗店、奶茶铺,最长的撑了一年,最短的只营业三个月。空置期越来越长,2020年疫情时,商铺空了整整18个月。
2023年冬,王建军对着银行流水叹气。八年过去,他总共收到13万租金,还不够还三年贷款利息。妻子得了慢性病,每月要吃上千块的药,他不得不重新开起五金店,每天搬着重物,腰比同龄人弯得更厉害。
那天路过商铺,他看见玻璃门上贴着“转租”,旁边新盖的商业综合体灯火通明。寒风里,他摸出那张泛黄的宣传册,上面“十年回本”的字样,在夕阳下晃得人眼睛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