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明第一次见到猴面包树的种子,是在边境口岸一位旅人手中。那五粒拇指大的种子,带着非洲草原的灼热气息,在他掌心沉甸甸的。“这树能活千年,结的果子能救人命。”旅人说的话,在他心里扎了根。
那年阿明28岁,在滇西小村承包了荒坡。村民们看着他把种子埋进碎石地里,都笑着摇头:“山风烈,土又薄,这外来树活不了。”头三年,幼苗果然接二连三枯萎,最后只剩两棵歪歪扭扭的小苗,枝条细得像麻线。
妻子劝他放弃,不如种些核桃实在。阿明却每天扛着水桶上山,天旱时甚至背着水管接两公里外的山泉。有次暴雨冲垮了护坡,他冒雨用石块加固,被泥石流擦伤了腿,躺在病床上还惦记着树苗有没有被砸断。
第十年,两棵树终于长到碗口粗,却迟迟不见开花。阿明翻遍资料,特意从省城请来林业专家。专家说树是雌雄异株,得人工授粉才行。他学着专家的样子,用毛笔小心翼翼地蘸取花粉,一朵花一朵花地刷,手指被花粉染得黄澄澄的,洗都洗不掉。
第十八年春天,当第一簇淡黄色的花在枝头绽放时,阿明正在树下给孙子讲故事。那花朵像小喇叭,迎着山风轻轻摇晃,香气飘出老远。到了秋天,枝头挂满了橄榄球大小的果子,表皮皱巴巴的,剥开却露出香甜的果肉。
村民们都来尝鲜,孩子们围着果树打转转。阿明摸着树干上深深浅浅的纹路,忽然觉得,这十八年的等待,就像这猴面包树的生长,慢一点,却很实在。如今,这两棵树成了村里的宝贝,而阿明总爱在树下坐着,看夕阳把树影拉得很长,像在守护着一个关于坚持的秘密。
这个故事展现了坚持带来的美好结果,你对故事的情节、风格还有其他想法吗?比如是否要增加一些主人公与猴面包树之间更特别的互动情节,或者调整故事的叙事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