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般!寒武纪85后创始人身价超1500亿 股价有望超越茅台!
摘自: 时间:2025-08-26 08:49:02 浏览:
上周五,寒武纪股价涨停,达到1243元,市值超过5200亿元,年内累计涨幅高达84%。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AI芯片公司,已经成为A股市场最受瞩目的科技企业之一。寒武纪的股价表现令人惊叹。从2022年4月的46.59元低点到现在,涨幅超过25倍。这样的增长幅度在科创板历史上罕见,甚至超过了同期很多热门科技股的表现。截至2025年8月22日收盘,寒武纪成为A股历史上第二只站上5000亿元市值的千元股,创造了科创板的新纪录。
寒武纪的背后是一对天才兄弟——陈云霁和陈天石。他们都来自江西南昌,都曾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后来都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工作。哥哥陈云霁出生于1983年,14岁入读中科大少年班,19岁转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硕博连读,并参与了“龙芯”团队,成为当中最年轻的一员。他现在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弟弟陈天石出生于1985年,16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并拿到计算机博士学位,随后转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担任研究员。他于2016年3月创立了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寒武纪的创业故事始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一次内部汇报。2010年底,陈云霁、陈天石兄弟提出了研发AI芯片的构想。陈云霁回忆起那段岁月时曾感慨:“在一个学术界不认可、工业界不关心、难以发论文、难以申项目的冷门交叉学科方向孤独前行,就像在一片黑暗中摸索,不知道哪里是方向、哪里是出口,甚至不知道有没有出口。”直到2015年,这支仅20人的团队研发出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2016年,寒武纪科技正式成立,由陈天石担任董事长及总经理。
寒武纪的成功建立在技术突破的基础上。陈云霁带领团队研发的寒武纪系列人工智能芯片,突破了传统芯片在能效比和算力上的瓶颈,成为全球首款商用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2017年9月,华为发布人工智能手机芯片“麒麟970”,背后搭载的正是寒武纪1A处理器,寒武纪一夜之间声名鹊起。这次合作为寒武纪带来了宝贵的市场认可和技术验证机会。2024年,寒武纪思元590芯片问世,这是一款采用7nm工艺的国产芯片,在推理场景能效比能比肩国际巨头,几乎支持所有国内主流大模型。这款芯片的发布,标志着寒武纪技术实力的质的飞跃。
寒武纪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公司曾经连续八年亏损,累计亏损接近50亿元。2017年至2019年,寒武纪仍处于市场拓展阶段,净亏损分别为3.8亿元、4100万元和11.8亿元。2022年,净亏损达到12.57亿元。尽管如此,寒武纪始终坚持高比例研发投入。2022年,全年研发投入突破1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208.9%。这种“不同代价”的研发投入策略,体现了公司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凭借产品力持续拓展市场,助力人工智能应用落地,寒武纪营收大幅增长至11.74亿元,同比增长65.56%,亏损进一步缩减至4.52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寒武纪实现了连续两个季度盈利,归母净利润达3.55亿元。单季度营收飙升至11.11亿元,同比激增超过4230%,几乎接近2024年全年的收入水平。寒武纪在一季报中表示,这一大幅增长主要受益于其持续拓展市场,积极助力人工智能应用落地。
寒武纪的崛起恰逢中美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2022年底,国际环境突变,寒武纪及其部分子公司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这种外部压力反而为寒武纪带来了发展机遇。随着美国对华芯片出口限制加码,国产替代需求急剧增长。中信证券预计,2026年国内智算芯片市场空间约3230亿元,中性假设条件下国产芯片有望占据近一半市场份额。2025年8月,杭州大模型企业DeepSeek发布新一代大模型DeepSeek-V3.1,宣布该模型使用“UE8M0 FP8 Scale”参数精度,并且专门优化对国产AI芯片的适配。寒武纪作为首批适配DeepSeek模型的企业,其产品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外资龙头投行高盛日前宣布,将寒武纪-U目标价上调50%至1835元。如果达到这一目标价,寒武纪市值将接近7700亿元,陈天石身价也会进一步上涨。高盛在研报中指出,寒武纪在AI芯片技术上的持续创新以及市场对国产AI芯片需求的不断增长是上调目标价的主要原因。寒武纪还宣布,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投资45亿元人民币用于AI芯片和软件的研发,平均每年投入15亿元人民币,以保持其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寒武纪的崛起是中国硬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从实验室的构想,到市值超5200亿元的AI芯片巨头,寒武纪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创业之路。陈天石兄弟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创新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巨大的勇气。在面对连续八年亏损、被列入实体清单等多重挑战时,寒武纪仍然坚持高额研发投入,最终实现了技术突破和市场认可。寒武纪的成功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胜利,更是中国芯片产业自主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证明了在中国投资硬科技也能赚钱,能赚大钱,这将激励更多人投身到硬科技的历史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