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

不一般!当年汶川男孩如今受阅军官 羌族男孩17年逆袭感人至深!

摘自:   时间:2025-08-26 07:47:42    浏览:

  【当年汶川男孩如今受阅军官】2025年9月3日,长安街将迎来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在受阅方阵中,一位身姿挺拔的空降兵少尉格外引人注目——他叫唐磊,来自四川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十七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几乎吞噬了他的家乡;十七年后,这个曾在废墟中挣扎求生的羌族男孩,以军人身份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他的故事,是一部关于感恩、成长与传承的壮丽史诗。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里氏8.0级地震撕裂了汶川大地。北川羌族自治县作为重灾区,60%的建筑物都在地震中倒塌,县城周边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唐磊的家乡全益村也是一片狼藉。震后第一夜,余震不断,妈妈带着唐磊和哥哥在山上找到一片平地栖身。妈妈紧紧抱着兄弟二人,流着眼泪安慰他们:“不要哭,也不要怕。国家不会不管我们,一定会有人来救我们。”正如母亲所言,在最绝望的时候,解放军来了。“我们村离北川县城有70公里,地震把路都切断了。就在村里快要水尽粮绝的时候,天上来了贴着五角星的直升机空投物资,地上有穿军装的哥哥们徒步把物资背了进来。而且,他们挨家挨户查看受灾情况,迅速展开了救援。”唐磊回忆道。

  救援官兵让唐磊重获新生,废墟上迎风飘扬的党旗军旗也在他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在我8岁那年,因为在最危险最苦难的时候遇到了一群穿军装的人,所以长大后我也要穿军装。”这份承诺,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他看着战士们用双手刨开瓦砾,将他从死神手中夺回。那一刻,他望着他们沾满血污的脸庞,心中立下了坚定的誓言。

  灾难后的北川,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重获新生。唐磊以惊人毅力投入学习,清晨五点起床晨跑,夜晚挑灯夜读,操场上总能看到他加练体能的身影。2019年,凭借优异成绩与国家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唐磊被优先录取到军校,如愿穿上军装,成为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军校生。去军校报到当天,村里人敲锣打鼓为他送行,几位年长的族人嘱咐他一定要努力,争取早日成才,为家乡争光。

  2023年军校毕业分配,唐磊来到了英雄的空降兵部队——这支在汶川地震中创造“15勇士高空跳伞”奇迹的英雄部队。在空降兵部队,唐磊迅速成长为实战化演训的标杆。去年,唐磊随队出征训练现场会。演习当天,面对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无对空引导的“三无”条件,唐磊带头“第一跳”,勇敢跃出舱门,降至目标地域完成集结,形成了战斗力。

  在部队的这些年,家乡的父老乡亲也早已重拾生活,谱写着羌乡乡村振兴的新画卷。唐磊的家乡全益村从震后瓦砾堆,蜕变为以羌绣、羌笛为特色的旅游胜地,这几年被开发成了“5A”级景区,以羌族为特色的“羌家乐”旅游产业逐渐兴起,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羌家乐”年收入甚至突破百万元。唐磊说:“看着家乡变得越来越好,离它千里之外的我一直默默守望。”

  今年,得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选拔消息时,唐磊立即递交了一封言辞恳切的请战书。“我是来自震区的一个孩子,部队对我和家乡有恩。请允许我代表羌族儿女、代表震区百姓,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我将以全部的青春和热血报答这份恩情。”这封浸透热血的信件,打动了选拔组。最终,唐磊顺利进队集训。

  阅兵训练的严苛远超想象。正步踢腿需精确到厘米,摆臂角度误差不超过1度,每天12小时高强度训练让许多队员脚踝肿胀。唐磊却主动加练:午休时绑沙袋练腿功,深夜对着镜子纠正动作。他说:“17年前解放军救我时,可没计较过辛苦。”“我告诉自己,一定要走上阅兵场!”家乡的发展变化,让唐磊怀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参加阅兵训练,而且练得格外刻苦。

  唐磊的故事,早已超越个人奋斗的范畴。从废墟中获救的孩童,到阅兵场上挺拔的军人,唐磊的17年印证了中华民族“多难兴邦”的韧性。如今,他带领部队参与扶贫工作,为北川小学捐赠图书,为孤寡老人修缮房屋。这种“受助-助人”的闭环,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民团结的深厚传统。唐磊常说:“我是吃着全国人民的爱心饭长大的。”

  十七年的时光,唐磊用生命诠释了成长的高度。从汶川到长安街,1700公里的距离,他用脚步丈量出感恩的深度。9月3日,当唐磊迈着铿锵步伐通过天安门时,他的脑海中将浮现出三个画面:2008年废墟中那双将他托起的手,2019年军校门前乡亲们期待的眼神,2025年阅兵村训练场上飘扬的国旗。这三个时空的交汇,正是中国军人对“为人民服务”誓言的生动诠释。这个羌族男孩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个人命运与国家需要同频共振时,平凡人也能书写非凡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