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

牢房编号“4398”!金建希被捕后还没吃过一顿饭 称身体不适,存在食不下咽的情况!

摘自:   时间:2025-08-14 09:57:16    浏览:

  【金建希被捕后还没吃过一顿饭】8月13日,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12日深夜,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签发对前总统尹锡悦妻子金建希的逮捕令。报道称,金建希被捕后已被正式送往首尔南部拘留所,接受体检后,换上女性嫌犯在夏季的浅绿色囚服,被分配收容,牢房编号“4398” 。随后是拍摄嫌疑人登记照,领取毛巾、牙刷、餐盘和塑料勺等生活用品。报道还称,金建希从第一天起就没吃过一顿饭,她的辩护团队表示,由于其身体状况不佳,吞咽食物困难。金建希被关押在一间面积在约6.56平方米的单人牢房,配备折叠床垫、毛毯、储物柜、折叠饭桌、电视机、马桶等。拘留所提供周日和公共假期,每天可进行一小时以内的运动。洗澡将在公共浴室进行,但预计会调整时间以避免与其他囚犯的使用时间重叠。伙食方面,金建希的待遇与其他被收押人员相同,每天三餐,一饭三菜。当天午餐包括猪肉泡菜汤、糖醋煎饺、南瓜炒虾酱和萝卜泡菜。早餐提供面包、草莓酱、牛奶、香肠和沙拉。晚餐是拌饭、煎蛋、腌萝卜叶泡菜和黄瓜冷汤。韩国金建希特检组8月13日通报称,特于当地时间14日上午10时对金建希进行传唤调查。8月12日上午10时10分,韩国前第一夫人金建希身着素色套装步入法庭,接受逮捕必要性审查。面对镜头,金建希始终沉默,却在庭审间隙向身旁人员低语:“花无十日红。”这句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腊前月季》的诗句,原意是赞誉月季“无日不春风”的坚韧,但韩媒普遍解读为金建希对自身处境的隐喻——权力如花期,终有凋零时。特检组提交的847页拘捕必要性报告中,三项核心指控直指韩国权力核心:股价操纵案:2009-2013年间,金建希家族通过操控宝马韩国经销商德意志汽车股价,非法获利10.5亿韩元(约合540万元人民币)。调查显示,该公司获得政府补贴的时间点与金建希账户资金流动高度吻合。选举干预案:2024年曝光的聊天记录显示,金建希曾向政治掮客明泰均发送"我现在完全依赖明老师"等暧昧信息,被指参与操纵总统选举民调。学位造假案:其于淑明女子大学和国民大学获得的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因论文抄袭和入学资格造假被撤销,动摇韩国学术尊严。

  "这些指控不是简单的经济犯罪。"首尔大学法学教授朴宰勋指出,"它们揭示了韩国政商旋转门如何通过学术包装、金融操作和媒体控制形成闭环。"

  金建希的绝食抗议,将公众视线拉回韩国特有的"前总统清算"现象。自1980年以来,12位卸任总统中9人遭遇司法追责,形成独特的"青瓦台魔咒"。此次尹锡悦夫妇"双双入狱",更创下三个历史纪录:首次出现前总统夫妇同时被羁押;首次动用《金建希特检法》进行跨党派调查;首次将第一夫人列为"内乱罪"共犯嫌疑人。

  "这不是简单的法律审判。"《朝鲜日报》评论员李俊昊分析,"在野党试图通过清算尹锡悦夫妇,彻底摧毁保守派势力根基;而执政党则企图将矛盾引向司法改革,转移民众对经济困境的注意力。"

  特检组的调查节奏彰显韩国司法体系的效率:6月5日:国会通过《金建希特检法》;7月10日:尹锡悦因内乱罪被捕;7月21日:金建希被传唤接受7小时讯问;8月6日:首次公开到案受审;8月12日:签发拘捕令。这种"流水线式"追责引发争议。国民力量党议员金美贤在国会质询时怒斥:"当司法成为政治打手,每个公民都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但共同民主党党首李在明回应:"如果放任权力腐败,民主制度将名存实亡。"

  金建希案暴露的,是韩国民主制度的结构性矛盾:总统权力过大:尹锡悦任内通过紧急戒严令等手段集中权力,为家属腐败提供保护伞;司法政治化:特检制度虽能突破部门壁垒,但也容易沦为党争工具;政商旋转门:金建希的学术造假与股价操纵,折射出韩国政商精英的利益输送链条。"要打破青瓦台魔咒,必须重构权力制衡体系。"东国大学政治学教授崔成浩建议,"包括限制总统任期、建立独立反腐机构、完善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等。"

  当舆论聚焦于权力游戏时,普通韩国人的生活仍在继续。首尔明洞商圈的餐馆老板朴女士表示:"政客们争来斗去,最后买单的总是老百姓。"这种民意在最新民调中得到印证:62%的受访者认为"政治清算无助于改善民生",仅28%支持继续追责尹锡悦夫妇。

  夜幕降临,首尔南部拘留所的探照灯照亮了金建希的囚室窗户。这个曾用AI技术重塑面容的女人,如今面对的是最原始的生存挑战。她的绝食抗议能持续多久?司法机器会因人道考量暂停运转?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将决定韩国民主制度的未来走向。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真正的输家可能是整个国家。当权力斗争吞噬所有公共讨论空间,当司法正义沦为党派武器,韩国社会正在付出比几个政客下台更沉重的代价。正如《韩民族日报》的社论所言:"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清算,而是让制度真正服务于人民,而非成为权力者的玩物。"

  金建希案在韩国社会引发两极反应。支持者认为,无论身份高低,违法必究是法治社会的基石;反对者则批评特检组“选择性执法”,质疑其动机是否包含政治报复。首尔大学政治学教授金允植指出:“金建希案的本质,是公众对特权阶层的不满爆发。她的奢华生活、学术造假争议及经济犯罪指控,早已透支公众信任。”国际媒体亦关注此案。英国《金融时报》称,金建希的落马“象征着韩国反腐运动的深化,但也凸显政治斗争的残酷性”;美国《纽约时报》则引用“花无十日红”的典故,评论道:“在权力更迭如四季轮回的韩国,金建希的悲剧早已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