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

万达集团被强执超24亿 6000亿负债压顶,短期偿债压力陡增!

摘自:   时间:2025-08-11 15:31:51    浏览:

  【万达集团被强执超24亿】近日,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增一则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24亿余元人民币,执行法院为北京金融法院。风险信息平台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当前正深陷法律与财务的双重泥潭——企业现存近10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累计突破76亿元人民币,且这一数字仍在随新增司法裁定持续攀升。更值得关注的是,该公司名下多条股权冻结记录赫然在列,涉及大连新达盟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福州万达广场商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核心子公司,部分冻结期限长达三年,直接限制了企业资产流动性与融资能力。截至2025年8月,万达集团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财务风暴。这家曾以"买买买"模式缔造商业版图的巨头,如今在债务规模、资产处置与法律纠纷的三重挤压下,被迫陷入"卖卖卖"的生存困局。尽管管理层通过加速出售核心资产、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手段试图力挽狂澜,但财务数据显示,企业债务危机非但未得到有效缓解,反而暴露出更深层的结构性风险——短期偿债压力与长期盈利能力的双重失衡,正将企业推向悬崖边缘。

  根据公开市场数据,万达集团当前总债务规模已飙升至约6000亿元量级,其中短期债务占比畸高形成致命压力。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的财务报告显示,万达商管短期借款达38.9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更高达400.8亿元,而同期货币资金余额仅151.16亿元,资金缺口超过300亿元。更严峻的是,企业还需额外支付约300亿元的对赌协议回购款及8%的年化利息,叠加境外美元债11%的高息成本,财务费用如滚雪球般吞噬现金流。

  进入2025年,债务危机呈现加速恶化态势。仅前5个月,万达已忍痛出售5座万达广场项目,2023年至今累计处置超过50座核心商业物业,回笼资金约1500亿元。然而,这笔资金在6000亿元债务总量面前犹如杯水车薪,难以覆盖密集到期的债务本息。8月11日,北京金融法院新增一则执行标的24.37亿元的被执行信息,涉及与某金融机构的借款合同纠纷,至此万达累计被执行金额正式突破76亿元关口。司法冻结记录显示,企业持有的大连新达盟60%股权、福州万达广场100%股权等核心资产均被轮候冻结,资产处置能力遭受致命打击。

  为缓解流动性危机,万达不得不加速出售重资产项目。2025年5月,万达将48座位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二线城市的万达广场项目出售给太盟、腾讯控股、京东潘达、阳光人寿等公司,交易规模或达500亿元。此前,万达已陆续出售万达酒店管理业务、AMC院线股权等资产,甚至将旗下万达电影的股权多次减持。然而,这种“断臂求生”的模式虽能短期内补充现金流,却对万达的长期发展构成威胁。万达广场作为万达的核心资产,其自持比例从60%降至不足40%,导致租金收入增速不足5%,无法覆盖债务利息支出。更关键的是,重资产项目的流失意味着万达失去对商业生态的主导权,轻资产转型的推进也可能因资产规模收缩而受限。

  万达的债务危机与2018年签署的多份对赌协议直接相关。根据协议,若万达商管未能在2023年10月前上市,需向苏宁、融创、永辉等投资者支付高额回购款。然而,万达商管两次冲击港股上市均告失败,触发180亿元的回购条款。2025年4月,苏宁易购发起仲裁,要求万达支付50.4亿元股份回购款,尽管仲裁请求未获支持,但苏宁表示将继续通过法律途径追讨。融创、永辉等公司也相继发起类似仲裁,涉及金额超百亿元。此外,万达集团及王健林个人股权多次被冻结,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万达偿债能力的质疑。

  万达的困境不仅源于债务,更与业务结构老化有关。文旅板块方面,万达曾斥资200亿元收购AMC院线,但受疫情与流媒体冲击,AMC市值暴跌,万达持股比例降至9.8%。国内文旅项目虽与地方政府合作,但回报周期长、现金流压力大,难以成为新的增长点。商业地产领域,电商与社区商业的崛起对万达广场的“一站式消费”模式构成冲击。尽管万达尝试数字化转型(如万达电影APP),但用户渗透率不足20%,未能形成闭环生态。2025年一季度,万达信息(300168)营收同比增长32.61%,但归母净利润亏损1.52亿元,反映出业务转型的阵痛。

  面对危机,万达并非坐以待毙。2024年,太盟投资集团、中信资本等联合向大连新达盟投资约600亿元,助力万达渡过对赌危机。然而,这笔投资的实际注入情况尚未明确,且万达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持股比例从70.15%降至40%,新股东通过董事会席位参与决策,万达商管的控制权被稀释。此外,万达还在推进债务重组,与债权人协商展期,并尝试引入国企、险资注资。但现有战投持股已达60%,进一步稀释股权可能丧失主导权。轻资产模式下,万达需提升运营效率、拓展增值服务(如智慧商业、数据营销),但这一过程需要时间,而债务到期日却迫在眉睫。

  综合来看,万达集团的财务状况确实在走“下坡路”,但尚未到崩溃边缘。债务规模庞大、短期偿债压力陡增、资产处置伤筋动骨、法律纠纷缠身、业务模式老化,这些问题相互交织,构成万达转型的“拦路虎”。尽管管理层通过出售资产、引入战投等方式暂时稳住了局面,但若无法解决结构性矛盾(如重资产依赖、现金流不足、业务创新滞后),万达仍可能面临更深层的危机。王健林曾表示“不烂尾、不欠薪、保信用”,这种底线思维值得尊重,但商业世界的残酷在于,仅靠意志力无法扭转趋势。万达的未来,取决于其能否在债务重组、业务转型、战投合作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及市场对其轻资产模式的认可程度。2025年,或许是万达生死存亡的关键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