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资讯 > 正文 >

活力中国调研行|内蒙古呼伦贝尔:守护绿色草原 赋能牧业

摘自:   时间:2025-08-26 09:00:04    浏览:

8月中旬,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正是水草丰美之时。朵朵白云下,无边的绿浪延伸到天际线,草香随风弥漫。牛羊成群,悠然踱步,如散落的珍珠般点缀在草原上。这片被誉为“牧草王国”的土地,正以最饱满的姿态,铺陈出一幅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
 
 
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草原总面积在1亿亩以上,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全球四大草原之一。然而,受自然气候波动、传统放牧模式限制及历史过度放牧等因素影响,部分区域一度面临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生态压力。
 
为维护牧民的利益,守护牧民赖以生存的家园,呼伦贝尔市多方发力,多措并举,系统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推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请跟记者一起看,呼伦贝尔市如何维持草原畜牧业的良性发展与人、草、畜之间的动态平衡?
 
“因为春天4、5月份的时候休牧了,所以现在草这么茂盛,牛羊放出去都能吃饱,希望我们的草原越来越好。”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巴彦哈达苏木的牧户陈萌看着面前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场笑着说。
 
不仅要在生态上坚持科学管理,也要积极落实惠民政策。去年,呼伦贝尔市共划定补奖区面积为10310.94万亩,其中禁牧区966.46万亩,草畜平衡区9344.48万亩,禁牧区的补助标准为14.4元/亩,草畜平衡区补助标准为4.8元/亩,共发放生态补奖资金6.34亿元。
 
 
“在第三轮草原补奖政策实施过程中,我们在春季牧草返青期,实施草畜平衡区全部执行休牧制度,休牧起始时间不早于4月10日,休牧期确保不得少于45天,休牧补贴0.73元/亩,凡严格执行休牧制度的农牧民均可享受休牧补贴。”呼伦贝尔市农牧局党组成员、市农牧科学研究院院长王景顺介绍说,禁牧休牧工作是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的重要措施,草牧场在返青季避免了牲畜踩踏,使草牧场得到休养生息,现在已经得到广大牧民的认可。
 
自2019年以来,呼伦贝尔市陆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生态修复治理等工程项目共41个,保护修复草原面积约400万亩。2024年草原地面监测结果显示,退牧还草工程区内的草原植被高度提高10.9厘米,盖度提高12.78%,干草单产提高64.47公斤,每平方米植物种数平均增加3.44种。通过落实春季休牧以及各项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使天然草原植被得到休养生息,优良牧草种类和数量增多,产草量提高,工程区内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草原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发展。
 
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解决“草源”是关键。如何夯实饲草料供给,保障畜牧业生产是呼伦贝尔市长期面临的问题。
 
“我们采购7800吨天然饲草,调配优质饲草5.86万吨,超额保障48%。购置600套牛羊用省草器以及揉丝粉碎机,推广‘长草短喂’新模式。全旗累计建成旗、苏木、嘎查三级饲草储备库103座,推广动物中央厨房全混合日粮(TMR)。同时,保有27.1万亩优质人工饲草地,年产饲草10万吨。”鄂温克族自治旗农牧和科技局局长赵志明说。
 
“我们这边冬季传统饲喂方式就是把打好的草包、草捆直接放在地上给牛吃。这些草料有部分被牛踩踏后,牛就不愿意吃了,造成不少的浪费。推广‘长草短喂’新模式后,草料经过机器揉丝等工序,原本30~40厘米的草变为2~3厘米的草料,饲喂时倒入料槽,避免浪费。”赵志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