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产业快速崛起,乡村环境干净整洁,村民笑脸幸福洋溢。在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的山海间,一幅幅自然和谐、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如何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全面进步整体提升,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突泉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村级班子建设、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全面发力,有效提升乡村振兴质效。
走进突泉靠山村种植户李海龙的院子,一排排冷棚引人注目。今年的香瓜正在火热销售,他正与靠山村“两委”商量,下一茬冷棚种植品种规划。
“去年村委会动员大家种植香瓜,但是以前都没种过,大家心里没底。作为党员,我先带头种了一棚。没想到效益不错,第一茬就收入了3000元。今年很多人也开始种香瓜了。”李海龙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2023年,靠山村“两委”先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赴周边村考察学习,后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征求意见,最终确定庭院冷棚香瓜种植项目。村“两委”积极争取项目资金70万元,建设庭院大棚225栋,覆盖全村常住户80%以上。
突泉县坚持将农民党员作为乡土人才培育的“源头活水”,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加强对农民党员的政治培养,提升思想认识。建立乡土人才“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开展农业技能培训,传授种植养殖、手工编织和直播带货等实用技术,覆盖群众800余人次,推动农民党员政治素养与专业技能“双提升”。截至目前,全县党员乡土人才领办特色产业项目30余个,村级班子中致富带头人占比63%,带动400户均年增收3000元,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在突泉县六户镇和胜村果农国利伟家的育苗地内,一株株果树秧苗长势喜人。国利伟1986年用20亩山坡地,开始试验果树育苗种植。从栽培管理,到病虫害防治,从土壤肥力,到果树品种,国利伟反复试验,果园在他的精心打理下,如今已有李子、小苹果、南果梨等20多个品种。
“今年春天卖有两万多棵果树苗,大苗小苗都有,能出8万多元,效益还是不错的,只要细心点,辛苦点,育苗产业前景是非常不错的。”国利伟信心满满。
和胜村通过成立合作社,统一选育优良种苗、统一使用“和胜良品”品牌进行经营、统一开展订单销售。截至目前,在党员种植大户的带领下,全村共有272户利用自家庭院育苗,每户可增收5000元以上。特别是张家洼屯依托30多年的成熟育苗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特色育苗产业,目前全屯育苗产业户全覆盖,共育苗120亩,育有10个品种260万株树苗,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返贫防控得到保障。
近年来,突泉县六户镇和胜村坚持党建引领,综合运用政策扶持、典型示范、技术服务等措施,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特色林果种植,用特色林果改善生态环境,扮靓山川大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在宝石镇宝合村小流域治理项目现场,村民们正热火朝天地施工。这是该镇2025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项目启动前,宝合村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广泛动员村民参与,并优先雇佣当地群众,包括返乡农民工、脱贫人口等群体。村民张海文凭借建筑经验报名,每天收入300元,已增收5000多元,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宝合村党支部创新成立“村级劳务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村民”模式全权实施项目,变“单打独斗”为“集体作战”,实现支部有为、党员带头、集体增收、百姓受益的四方共赢。
今年以来,突泉县实施以工代赈类项目14个,争取资金6139万元,带动当地群众务工就业1000人以上,发放劳务报酬2200万元以上。
突泉县探索党组织领办、村民参与的“幸福工坊”服务模式,指导部分乡镇先行先试,开设一批养老托幼机构,引入一批手工制作、简单加工等“家门口”创收项目,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走进东杜尔基镇明星村,道路平坦通畅,民宿庭院整洁。在“明星·家”主题超市,货架上商品的标价签变成了“积分值”。村民通过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文明创建、志愿服务、产业发展等40余项具体活动获取积分兑换商品。在村党支部引领下,明星村构建起“党组织牵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网格化治理架构,制定详细积分细则。自2023年实施积分制以来,已累计兑换物资价值10.5万多元,90%以上家庭参与其中。
明星村还创新“积分+”模式,探索“积分+农文旅融合”“积分+产业发展”等新路径,推动村民参与景区运营、特色种植等,实现个人增收与集体发展双赢。目前,突泉县188个行政村已实现积分制全覆盖,形成“争积分、树新风、促发展”的治理新格局。
在东杜尔基镇东泉村的一处小院里,一张石桌,几个木凳,村民们围坐成圈,一场“瓜棚议事会”正热烈举行。
“各位父老乡亲对于咱们村的香瓜产业发展有啥好意见,可以畅所欲言。”东杜尔基镇党委书记杜长春热情开场,话语间满是期待。
“我们村在公路沿线,夏季旅游的人多了,能不能在公路两侧搭个漂亮的瓜棚?”“能不能给统一设计个包装啊?我们自己出钱买包装盒。”……
杜长春细心记录着大家的心声。会后,镇党委和村“两委”迅速行动认领任务,逐一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