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米农业资讯网是一个涵盖农作物种植,特色养殖,海产水产,经济作物种植,农业知识解答,农村故事讲解的综合型农业网站!

当前所在位置:托米农业资讯网 > 农业资讯 >

悲哀!死于袁隆平,终年99岁。牢记英雄

摘自:   时间:2021-05-22 19:06    浏览:  
据悉,“杂交稻之父”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22日13时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作为我国杂交稻研究发展的先驱,袁隆平是世界上首位成功利用杂交稻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稻之父”。直至今年初,他一直坚持到海南三亚南繁基地从事科研工作。
袁隆平去世了。
"共和勋章"获奖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死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多脏器功能衰竭,享年91岁。
作为我国杂交稻研究和发展的先驱,袁隆平是世界上首位成功利用杂交稻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稻之父”。自1964年开展的杂交水稻研究,突破了传统遗传观念的局限,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高产实用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1966年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的成果,单产和总产大幅度提高。二十年来,带领团队进行超级稻攻关,2000、2004、2011、2014年三次大面积示范,产量分别达到10.5、12、13.5和15吨。双季晚稻三优一号2020年作,平均亩产911.7公斤,与二代杂交早稻619.06公斤相比,全年亩产1530.76公斤,达到了单季晚稻平均亩产3000公斤的攻关目标。
培育杂交稻造福人类,是袁隆平一生的追求。为实现这一宏伟愿望,他长期致力于推广杂交水稻。杂交稻目前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和马达加斯加等国家大面积种植,平均年产量达到800万公顷,比当地优质品种平均每公顷多2吨。
1989年获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奖,2019年获共和国勋章。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等20多个国内外奖项。
今早,微博上流传着“袁隆平之死”,11:31分,有媒体报道,医生告诉记者,“袁老住院”。
据悉,今年3月10日,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袁隆平跌倒在地,引发身体不适。四月七日,转入长沙医院治疗。
袁隆平的贡献是什么?
袁隆平,男,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9月生,江西德安人,国家杂交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杂交稻研究所所长,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委员,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制了“两系法”杂交水稻,建立了超级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发展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改革先锋等称号。
作为世界上首位将杂交优势成功应用于水稻生产的科学家,袁隆平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发展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袁隆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你们年轻一代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一粒粮食就能拯救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就能被绊倒。”
一个国家必须强大,才能不受人欺负。从幼年起,袁隆平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一直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梦想体育救国,也打算参军报国,最后,他对祖国的热情,倾注到了丰盛的稻穗上。
我国人口多,耕地面积少,只有增加单产,才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所以高产对我来说,是永恒的主题。“新中国建立前,自己亲眼看见饥饿的鱼群倒伏在路旁,真是太痛苦了,”袁隆平说。1949年,他报考了西南农学院。
民国十五年,为了配合全国科技发展计划,袁隆平在学校里教授俄语,并带领学生进行农业实验。多年来,全凭自己摸索,发现了一些杂交组合在水稻上的优势,并把它作为增产的重要途径。培养杂交稻的想法,第一次在他脑海里浮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两次去北京拜访育种专家鲍文奎。
袁隆平在民国六十六年发表《水稻雄性不育论》,开启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先河。一九七○年,在海南发现了一种花粉败育野生稻,为杂交水稻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小狗被袁隆平命名为“野败”。一九三三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稻科研协作会议上,袁隆平正式宣布了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的成功,使杂交稻优势利用取得重大突破。
回首那段艰难的岁月,袁隆平记忆中最深刻的细节之一,就是背负数月腊肉,在火车上倒下了好几天,辗转到云南、海南和广东等地,只为寻找合适的日照条件。这种体验,袁隆平说,就像候鸟追逐太阳。
一九九六年农业部正式启动超级稻育种项目。四年后,初步达到亩产700公斤的目标。然后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三连跳”。
一九七九年四月,在国际杂交稻学术会议上,袁隆平宣读了《中国杂交稻育种》的论文,首次把中国杂交稻研究的成功经验传播到全世界。
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于一九八五年出版的袁隆平的《杂交稻简明指南》,现已在四十多个国家出版,是世界上有关杂交稻研究与生产的指导性书籍。
2004年,袁隆平因“展示了保障世界粮食安全、消除贫困的广阔前景,并将杂交水稻技术传授给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数十个国家用于推广应用”而荣获世界粮食奖。
开发杂交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一生的追求与梦想,袁隆平说。
二十年来,带领团队进行超级稻攻关,2000、2004、2011、2014年三次大面积示范,产量分别达到10.5、12、13.5和15吨。三优一号是最新培育的第三代杂交早稻品种,2020年作双季晚稻,平均亩产911.7公斤,全年亩产1530.76公斤,与第二代杂交早稻619.06公斤相比,达到了3000公斤的高产目标。
那些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人说,他为我国的食品安全、科学发展农业和世界食品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107679162

拖米农业资讯网

托米农业资讯网是一个涵盖农作物种植,特色养殖,海产水产,经济作物种植,农业知识解答,农村故事讲解的综合型农业网站!

参与我们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