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

小熊电器回应养生壶爆炸 全身40%面积被热水烫伤,质量安全引争议!

摘自:   时间:2025-09-28 07:58:46    浏览:

  【小熊电器回应养生壶爆炸】9月27日,山东济南一名网民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家中使用的小熊电器养生壶于9月20日突然爆炸,导致1岁幼童全身40%面积被热水烫伤,面部、胸腹部及四肢多处皮肤脱落。事件经多家媒体转载后,迅速登上热搜榜,引发公众对小家电质量安全的广泛关注。据家长描述,事发时养生壶正在煮茶,壶体突然发出异响后炸裂,高温玻璃碎片飞溅,热水直接泼洒在孩子身上。家长提供的医院诊断书显示,孩子被诊断为“Ⅱ度至Ⅲ度烫伤”,9月24日已完成首次清创手术,后续需进行多次植皮修复,治疗费用预计超20万元。“孩子才1岁,连痛都不会喊,只能哭到声音沙哑。”家长在视频中哽咽道。她透露,9月26日小熊电器工作人员曾上门沟通,承诺承担医疗费用并进一步协商赔偿,但未就产品爆炸原因给出明确解释。9月27日,小熊电器客服向媒体表示,公司已成立专项小组核查事件,并强调“玻璃材质器具在受到磕碰、撞击或温度骤变时,可能影响结构稳定性”。对于产品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客服未直接回应,仅称“需等待技术部门检测报告”。这一回应引发网友质疑。有消费者指出,小熊电器多款产品曾被投诉存在安全隐患。黑猫投诉平台显示,2025年以来涉及该品牌的投诉超1200条,其中“养生壶玻璃炸裂”“烧水壶胶圈有毒”“辅食机刀片缺口”等问题集中。例如,8月30日有用户投诉称使用数年的烧水壶胶圈释放异味,怀疑长期摄入导致身体不适;7月12日另一用户则称辅食机刀片断裂,险些混入婴儿辅食。

  小熊电器并非个例。近年来,小家电行业因技术门槛低、市场竞争激烈,质量参差不齐问题频发。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小家电产品抽检不合格率达18.7%,其中玻璃容器爆裂、电路短路、材料有毒等隐患占比超60%。

  “部分企业为压缩成本,采用劣质玻璃或简化生产工艺,导致产品抗冲击性、耐热性不达标。”某检测机构工程师透露,国家标准虽对玻璃器具的厚度、应力值有明确要求,但部分企业通过“送检样品合格”掩盖批量生产问题,监管难度大。

  法律层面,消费者维权亦面临困境。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缺陷造成人身伤害的,消费者可主张医疗费、误工费及惩罚性赔偿,但实际诉讼中常因“举证难”“鉴定周期长”陷入拉锯战。此次事件中,家长若想证明烫伤与产品缺陷的直接因果关系,需提供权威检测报告,过程可能耗时数月。

  事件发酵后,社交平台上涌现大量对小熊电器的批评。有网友翻出2024年10月小红书用户“避雷帖”,称其购买的小熊恒温壶“使用不到一年壶底生锈、烧水有胶皮味,最终发现玻璃开裂”;另有用户投诉烤面包机“工作时严重烤糊不跳闸,险引发火灾”。

  “曾经觉得小熊电器设计可爱、价格亲民,现在只觉得后怕。”一位宝妈在评论区写道。数据显示,小熊电器用户中,25-35岁年轻女性占比超70%,其中不少为母婴群体。此次事件无疑对其“萌系家电”的品牌形象造成冲击。

  面对舆论压力,小熊电器需在危机中展现诚意。对比同行,美的、九阳等品牌在类似事件中曾采取“24小时响应、先行赔付、召回问题产品”等措施,快速平息争议。而小熊电器目前仅停留在“核查阶段”的回应,被网友指责“缺乏担当”。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企业是否将消费者安全置于利润之上。小熊电器2025年半年报显示,其研发投入占比仅3.2%,远低于行业平均的5%。“重营销、轻研发”的模式或为质量隐患埋下伏笔。

  此次事件再次敲响小家电安全警钟。专家建议,消费者选购时应优先查看产品是否通过3C认证,避免购买“三无”产品;使用中需定期检查玻璃器具是否有裂纹,避免冷热交替;企业则应建立更严格的质量追溯体系,主动公开检测报告。

  监管层面,需加强市场抽检力度,对违规企业实施“黑名单”制度,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完善小家电产品安全标准,将玻璃应力值、材料毒性等指标纳入强制检测范围。

  1岁幼童的烫伤疤痕,不仅是家庭的伤痛,更是行业的耻辱。当“萌系设计”遇上质量缺陷,当“性价比”牺牲安全底线,企业失去的不仅是消费者的信任,更是作为市场主体的基本责任。小熊电器的危机,折射出中国制造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升级”转型的阵痛。唯有将安全基因融入每一道生产工序,将消费者生命健康置于首位,才能避免类似悲剧重演。毕竟,再精美的营销话术,也抵不过一句“我用着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