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行李箱还没完全展开,林晓就对着手机皱起了眉。父亲发来的生活费计划像份合同:每月1500元分三次发,5号、15号、25号各转500,额外加了条“全勤奖”——每天主动联系,月底多给200。
“爸,这也太麻烦了吧?”林晓对着电话嘟囔,室友们正晒着父母一次性打给的几千块生活费,她觉得有点没面子。电话那头,父亲笑着说:“你总乱买零食,分开发能攒点钱。至于联系,爸就是想知道你吃得好不好。”
第一个月,林晓带着赌气的心思执行。每天睡前匆匆发句“挺好的”,领到500块时精打细算,奶茶从一周三杯减到一杯,看到喜欢的卫衣也会先放进购物车等下次发钱。月底收到200元全勤奖那天,她正对着账单发愁,突然发现这个月竟攒下了300块。
入冬时林晓感冒,凌晨在朋友圈发了张温度计照片。半小时后父亲打来视频,手里拿着她小时候常喝的感冒药方子:“楼下药店有卖,记得用温水送服。”那天她才注意到,父亲每次接电话都在车间,背景里总传来机器运转的声音。原来他所谓的“麻烦”,不过是怕刚上大学的女儿照顾不好自己。
后来,林晓的每日联系变成了分享:“今天食堂的糖醋排骨超好吃”“图书馆靠窗的位置能看到晚霞”。父亲会发来家里的小猫照片,或是提醒她添衣服。有次她攒够钱给父亲买了双防滑鞋,父亲在视频里笑着说:“这鞋比你小时候给我画的贺卡还暖和。”
放寒假回家,林晓看到父亲书桌的抽屉里,整齐叠着她每个月发来的消息截图。原来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都被父亲当作珍宝收着。零钱罐里的约定,从来不是关于钱,而是父亲用温柔的方式,陪她走过第一次离家的慌张,教会她成长。
这个故事通过生活化的情节展现了父女间的情感。你若觉得某些部分需要调整,比如增加更多生活细节,或是改变故事的结局走向,都可以跟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