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去哪了 资金通过多种方式流向非银行业金融机构!
摘自: 时间:2025-08-16 09:44:34 浏览:
资产结构多元化重构。招商证券调研显示,居民金融资产配置中,存款占比已从2020年的58%降至2025年中的47%,而基金、保险、债券等品类占比提升至35%。这种转变背后,是房地产投资属性弱化与资本市场制度完善的双重驱动。北京白领李女士的案例颇具代表性:“我把两套出租房的收益金转入指数基金,年化收益比租金高2个百分点,还省去了管理麻烦。”
存款利率进入“1时代”的倒逼效应。自2024年“9·24行情”以来,商业银行连续五次下调存款利率,目前国有大行3年期定存利率已降至1.3%,而同期货币基金平均收益率维持在1.8%-2.2%区间。利率倒挂迫使居民重新审视资产收益,广发证券统计显示,2025年上半年,居民提前支取定期存款的规模同比增长120%,其中60%转向了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
资本市场赚钱效应的虹吸作用。7月A股“牛市旗手”券商板块平均涨幅达15%,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成长赛道个股涨幅超过30%。这种财富示范效应形成正向循环:居民存款入市推高股价,股价上涨吸引更多资金入场。兴业证券模型显示,居民存款与A股市值的比值每下降0.1,万得全A指数潜在涨幅可达8%-12%。
政策引导与制度完善的催化。2025年证监会推出的“投资者保护2.0计划”,将个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纳入征信体系,同时扩大ETF期权品种,降低对冲成本。这些举措显著提升了居民入市信心,7月新增基金投资者数量突破800万,创历史同期新高。
机遇与挑战并存。积极效应:资本市场层面:非银存款激增为市场提供充沛流动性,8月15日沪深两市成交额连续三日突破2万亿元,券商两融余额升至1.8万亿元,均创年内新高。实体经济层面:企业通过IPO、再融资获得的资金同比增长30%,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融资占比提升至45%。居民财富层面: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基民平均收益率达6.8%,跑赢通胀3.2个百分点,财富效应开始显现。
潜在风险:市场波动风险:历史数据显示,非银存款增速与股市波动率正相关。2015年股灾前,非银存款单月增幅曾达2.3万亿元,随后市场经历剧烈调整。资金空转隐忧:部分资金通过结构化产品绕道进入楼市,7月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中,全款购房比例升至35%,较年初增长10个百分点。消费提振滞后:尽管居民金融资产增值,但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仅2.1%,显示财富效应向消费端的传导存在时滞。
面对这场静水深流的金融革命,政策制定者需把握三个平衡:速度与质量的平衡:通过ETF互联互通、T+0交易试点等制度创新,提升市场深度,避免“快牛”变“疯牛”。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扩大公募REITs、养老目标基金等稳健型产品供给,满足不同风险偏好需求。金融与实体的平衡:完善科创板做市商制度,引导长期资金流向硬科技领域,防止资金在金融体系内自我循环。
站在经济转型的历史关口,居民存款的迁徙轨迹恰似一面镜子,既映照出中国家庭财富观念的成熟,也折射出资本市场改革的方向。当每一分“搬家”的资金都能找到服务实体、增进民生的归宿,这场金融革命方能真正释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伟力。正如证监会主席在8月15日陆家嘴论坛所言:“让居民存款成为浇灌创新之花的活水,而非冲击市场的潮水,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