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

震惊!!数十架中资公司飞机被扣俄罗斯 获赔2296.51万美元,持续三年无法收回!

摘自:   时间:2025-08-13 10:37:46    浏览:

  【数十架中资公司飞机被扣俄罗斯】2025年8月,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一则公告再次将中资飞机租赁行业的困境推至台前:其全资子公司AVMAX租赁给俄罗斯客户的三架飞机,因俄乌地缘政治冲突持续三年仍无法收回,最终通过保险赔付获得2296.51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4亿元)。这并非孤立存在的个案——自2022年俄乌冲突全面爆发以来,全球航空租赁业因地缘政治震荡遭遇重大冲击。据行业统计,中银航空租赁、渤海租赁、日发精机等十余家中资企业累计有超过60架飞机被扣留在俄罗斯境内,这些飞机涉及资产规模超百亿美元,相当于一家中型航空公司的机队总价值。这场由地缘政治冲突引发的行业危机,正在以蝴蝶效应重塑全球飞机租赁市场的竞争格局。俄罗斯航空业对海外租赁飞机的依赖程度远超国际平均水平。据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2022年发布的专项报告显示,在俄罗斯运营的客货运航空公司中,超过50%的飞机采用租赁模式引进,其中半数以上来自海外租赁公司,中资背景企业占比尤为突出。具体来看,中银航空租赁、国银租赁、工银租赁等中资巨头通过设立境外子公司或特殊目的实体(SPV)深度布局俄罗斯市场;渤海租赁旗下Avolon公司管理着俄罗斯航司30余架飞机;河南航投与立陶宛Avia AM合资平台更是专为俄罗斯市场定制融资方案。这种深度绑定在和平时期带来丰厚收益,却在制裁风暴中成为致命软肋。

  2022年2月俄乌冲突升级后,欧美国家迅速构建对俄制裁网络。英国、爱尔兰等航空租赁业核心注册地要求租赁公司必须在3月28日前终止与俄罗斯航司的所有合同并收回飞机,否则将面临二级制裁。然而,俄罗斯政府同步推出反制组合拳:2022年3月14日,普京签署第95号总统令,允许俄罗斯航司将租赁的外国飞机在境内重新注册并获得临时适航认证,同时要求国内航司自3月8日起停飞大部分国际航线,通过物理隔离防止飞机在境外被扣。这一"法律盾牌"与"物理封锁"的双重策略,直接将中资租赁公司推入战略困境:若严格执行西方制裁要求,飞机将因俄罗斯法律变更丧失物权;若违反制裁规定,则可能面临SWIFT系统禁入、美元清算受限等次生风险,甚至波及全球业务网络。

  "这本质上是一场国家层面的资产扣押。"航空金融分析师李明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俄罗斯通过总统令将商业纠纷升级为国家行为,中资企业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牺牲品。更棘手的是,这种扣押兼具合法性与隐蔽性——飞机在俄罗斯法律体系下已完成物权变更,国际仲裁面临执行难题。"

  截至2025年8月,中资租赁公司因飞机滞留俄罗斯已计提巨额减值损失,形成系统性财务冲击:中银航空租赁17架飞机全额计提8.0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7.8亿元),直接导致2022年上半年净亏损3.13亿美元;渤海租赁旗下Avolon公司10架飞机计提2.9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42亿元),拖累2022年半年报亏损7.47亿元;工银租赁5架波音757货机计提7.41亿元,2022年净利润同比下滑340%;交银租赁2架飞机计提4.3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4.02亿元),2022年半年报由盈转亏。这些数字背后,是整个行业资产质量断崖式下跌的残酷现实。

  更严峻的是,飞机适航状态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资产贬值风险。由于俄罗斯被禁止进口波音、空客等原厂零部件,被扣飞机被迫采用非认证替代件或拆解其他飞机进行维修。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维护模式,导致飞机未来重新进入国际市场时面临适航认证障碍。国银租赁曾委托第三方机构评估,其滞俄的9架飞机回收时维修状态可能仅剩20%-87%,部分飞机甚至需要完全重建航电系统。

  "这些飞机在法律上属于'技术性全损'。"保险业人士王强解释,"即使未来通过政治协商收回,其残值可能不足账面价值的30%。更糟的是,由于俄罗斯被排除在国际保险市场之外,相关损失无法通过再保险分摊。"

  面对系统性风险,中资企业开始探索多元化应对策略,山河智能的案例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其全资子公司AVMAX通过投保"战争险""政治风险险"等特殊险种,在2023年成功获得2900万美元理赔(扣除费用后净额2296.51万美元)。类似地,中银航空租赁于2023年与俄罗斯NSK保险公司就8架滞俄飞机达成和解,收回2.08亿美元现金;渤海租赁也通过保险协议部分弥补损失。"保险赔付的关键在于条款覆盖范围。"李明分析,"部分企业因未投保'强制扣押'附加险,导致索赔被拒。此外,俄罗斯承保人资金实力有限,赔付能力存在天花板,某俄资保险公司甚至要求以卢布结算赔款。"

  对于未能通过保险覆盖的损失,企业选择通过国际仲裁和司法途径维权。日发精机全资子公司Airwork于2025年6月向新西兰奥克兰高等法院起诉QBE Insurance及怡安保险,索赔金额未披露但预计超亿美元,该案焦点在于保险条款中"战争风险"的定义边界。此前,中银航空租赁曾依据《开普敦公约》在美国法院起诉俄罗斯空桥货运,成功收回一架波音747-8货机,开创了通过物权公约突破制裁壁垒的先例。"法律战的核心是适用法选择。"国际商法专家陈琳指出,"租赁合同通常约定英国法或纽约法管辖,但俄罗斯通过国内立法强制变更合同条款,导致司法管辖权冲突。这种'合同抵触法'的博弈,将成为未来类似纠纷的裁判关键。"

  为规避地缘政治风险,中资租赁公司加速调整资产布局:减少对新兴市场单一依赖,加大欧美、亚太等稳定市场投放。中飞租赁2025年计划交付的16架飞机中,85%已签订海外租约;优先采购空客A320neo、波音737 MAX等新一代窄体机,提升资产流动性和抗风险能力;通过资产证券化、跨境银团贷款等方式分散风险。渤海租赁2025年一季度飞机租赁收入达6.83亿美元,创历史季度新高,主要得益于多元化融资渠道支撑。

  尽管短期损失惨重,但长期来看,此次危机正在推动全球飞机租赁市场深刻变革。企业普遍加强政治风险评估,将地缘政治因子纳入项目审批模型。工银租赁已建立“国家风险评级体系”,对高风险地区业务实施差异化保证金和利率定价。

  为应对零部件断供风险,租赁公司开始与制造商协商预留关键部件库存,并探索3D打印等替代技术。中银航空租赁与罗罗、普惠等发动机厂商签订长期维护协议,确保被扣飞机未来可快速恢复适航。由于部分国际租赁公司退出俄罗斯市场,中资企业趁机扩大在“一带一路”沿线影响力。2025年上半年,中银航空租赁在东南亚、中东地区新增交付飞机28架,同比增长40%。“危机往往伴随着行业洗牌。”渤海租赁总裁周瑜表示,“能够平衡风险与收益的企业,将在下一轮周期中占据先机。”

  截至2025年8月,仍有超过50架中资飞机滞留俄罗斯,其命运取决于三大变量,首先,俄乌冲突走向:若冲突长期化,飞机回收可能性将进一步降低;其次,国际制裁调整:欧美若放松对俄航空制裁,可能为资产处置创造窗口期;最后,中俄关系演变:双边经贸合作深化或为纠纷解决提供外交渠道。“飞机租赁业本质上是‘信用密集型’行业。”中国民航大学教授李晓津总结,“地缘政治冲突暴露了现有国际规则的脆弱性,未来行业需要建立更完善的风险共担机制和争议解决平台。”

  在这场跨越三年的资产扣押危机中,中资企业正以保险赔付、法律维权、业务转型等组合策略艰难突围。而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地缘政治风险,将成为全球飞机租赁行业长期面临的终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