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子女“踢皮球”拒赡养93岁老父亲 经调解老人和子女达成和解!
摘自: 时间:2025-08-13 10:29:27 浏览:
为修复亲情裂痕,台前县检察院联合法院、村委会及亲属代表,于5月29日在综治中心开展联合调解。调解现场,法官以《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遗弃罪条款警示子女:“拒绝赡养致老人危困,可能面临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检察官则引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强调精神赡养的重要性:“老人需要的不仅是饭食,更是子女的关心。”
村委会干部和亲属也从情理角度劝说:“你们也有儿女,今日如何对待父亲,明日儿女便如何对待你们。”在多方努力下,子女们逐渐低下头。最终,8人达成协议:轮流接父亲回家居住,并共同承担医疗费用;若无法亲自照料,需按月支付护理费。
这起案件并非孤例。据最高检统计,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赡养纠纷案件达1.2万件,其中农村地区占比超70%。台前县检察院检察长分析:“农村老人赡养问题突出,既与子女法律意识淡薄有关,也源于传统‘养儿防老’观念与现实矛盾的冲突。”
法律专家指出,赡养义务具有强制性,不可通过“分家协议”“放弃继承”等方式免除。《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九条明确规定,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因父母婚姻关系变化而终止,更遑论以“偏心”等理由拒绝履行。
案件办结后,台前县检察院持续跟进监督,确保协议落实。回访时,李老汉拉着检察官的手激动地说:“现在孩子们轮流接我回家,还常陪我聊天,我心里暖乎乎的。”这起案件的解决,彰显了检察机关在弱势群体权益保护中的积极作用。2025年以来,河南省检察机关已通过支持起诉帮助2300余名老人解决赡养难题,同时推动全省建立“检察+妇联+村委会”联动机制,将赡养纠纷化解在诉前。
李老汉的遭遇,撕开了部分家庭“养儿防老”幻象下的裂痕。但法律的力量与亲情的感召,最终让8个子女回归责任本位。这起案件提醒我们:赡养不仅是法律条文,更是人性光辉的体现。当父母垂垂老矣,子女的一句问候、一顿热饭、一次陪伴,远比任何借口都更有力量。“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这不应是口号,而应成为每个家庭的温暖底色。唯有法律与亲情双轮驱动,才能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愿景真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