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离谱!高考后暑假去补课 单科收费近千元 专家直言:大学的核心在于”努力掌握各种不同答案”!
摘自: 时间:2025-08-11 15:32:51 浏览:
在南京某教培机构的课程清单上,“大学数学先导课”“大学英语四六级冲刺班”“大学物理先修营”等课程赫然在列,单科价格普遍在800-1000元之间,部分“高端定制”课程甚至突破千元。以范飞宇选择的课程为例,20课时直播课搭配10小时答疑录播课,看似包含40小时学习内容,实则将大学一学期的教学量压缩至20天的高强度灌输,学生如同被填鸭的容器,难以真正消化吸收。更极端的案例出现在北京:某机构推出的“30天学业领先计划”,涵盖英语四级、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编程四门科目,组合售价高达1880元,若按单科计算,每课时费用突破120元,堪称“天价衔接课”。
这种定价策略背后,是教培机构对“信息差”的精准利用与资本逐利的本质。某机构招生顾问直言不讳:“我们聘请的全是清华、北大博士,他们不仅学术功底深厚,更熟悉大学教授的出题思路,能帮学生精准‘押题’。”更有机构将课程包装为“大学预备营”,除学术课程外,还增设“情商与人际关系”“自媒体创业”等选修模块,配套6本纸质教材,全套服务定价1980元,将教育服务异化为“知识商品套餐”。当教育被拆解为可量化的商品,知识付费的边界便被彻底打破,资本的逻辑逐渐凌驾于教育的本质之上。
教培机构的狂热并非无迹可寻,其背后是庞大的市场需求与可观的利润空间。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1193万,其中超60%的家庭愿意为子女补习支付超5000元/年的费用。新东方、学而思等头部机构的高考课程平均客单价已达1.2万-1.8万元,续费率维持在75%以上。这种商业逻辑下,“高大衔接班”不过是将目标客户从高中生延伸至准大学生,通过课程迭代与营销升级,开辟出新的利润增长点,形成“衔接教育”的完整产业链。
然而,中学与大学的本质差异,犹如江河入海前的分水岭,决定了衔接的关键绝非知识的简单延续或量的叠加,而是思维模式与学习能力的质变。中学教育始终以应试为轴心运转,构建起一套精密的标准化体系:教师如精密的导航仪,将知识点拆解为可量化的坐标,引导学生按图索骥;家长则化身进度监督员,用日程表编织成严密的防护网,确保孩子不偏离“轨道”。学生长期浸泡在“老师划重点-学生背重点-考试考重点”的循环中,逐渐形成“等靠要”的被动学习模式——等待被投喂知识,依靠他人规划路径,追求唯一正确答案。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解题高手”,往往在面对开放性问题时陷入迷茫,如同被剪去翅膀的候鸟,失去了自主探索天空的能力。
而大学恰似一片未被完全测绘的知识丛林,其学术生态呈现出“道术将为天下裂”的多元图景。有教育专家通过对比中美高等教育模式指出,大学学习的核心在于“努力掌握各种不同答案”:在历史系的研讨课上,同一场改革可能被解读为进步的曙光或倒退的序曲,观点交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社会学的案例分析中,一个社区问题需要结合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维视角才能窥见全貌,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这种思维范式的转变,要求新生必须完成从“求同存异”到“存异求真”的认知升级——不再追求标准答案的唯一性,而是学会在观点碰撞中构建自己的思考框架;不再依赖外界的安排调度,而是要像经验丰富的探险家般,自主绘制知识地图,规划探索路径。唯有如此,方能在大学的学术丛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蜕变。
高考后暑假是青少年从“被规划”转向“自规划”的关键期,其价值远超知识积累。打工能让人触摸社会运转,旅行可拓展认知边界,看似虚度的时光也是独立人格成型的养分,学会自主规划远比提前学知识更重要。
大学魅力在于不确定性带来的多元可能,而某些机构“一周模拟大学四年”的宣传,实则扼杀这种可能。从中学到大学需要“放手”教育,独立人格比知识更重要。
千元课时费不仅构筑知识壁垒,更拉大阶层鸿沟。高收入家庭学生考入985高校概率远高于低收入家庭,“高大衔接班”让寒门学子起点落后且可能陷入恶性循环。
解决此困境需多方合力。政府应落实“双减”政策,借鉴国外经验设定课时费指导价,严查违规行为,同时加大公立学校投入,提升课堂效率。
高校需承担起更多责任。复旦大学编写的衔接教材、南京邮电大学的免费导学课,提供了有益探索。但更关键的是,高校应在入学教育中强化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思维转型。东南大学新生学院辅导员徐猛的建议值得借鉴:“暑假应把重心从‘记诵之学’转移到‘身心之学’,培养获取知识的本领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家庭层面,则需要破除“提分即成功”的单一评价体系。南京大学学生程梓嘉的暑假安排颇具启示:他选择阅读专业书籍、参与志愿服务,而非奔波于补习班。“大学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节奏。”这种认知,或许比任何先修课程都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回望教育史,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时,曾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校训,打破封建教育桎梏。百年后的今天,当教培机构的广告铺天盖地,我们是否该重新思考:教育的目标究竟是培养会考试的机器,还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完整的人?高考后的暑假,本应是少年们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黄金窗口。打工体验现实脉搏,旅行丈量世界广阔,甚至只是无所事事地“虚度”光阴——这些看似“无用”的经历,恰恰是形成独立人格的肥沃养分。正如教育学家杜威所言:“教育不是为生活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
当千元课时费的喧嚣终将退去,我们期待看到这样的场景:准大学生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而非焦虑踏入校园,在图书馆的灯光下自主探索,在社团活动中锻炼能力,在师长的引导下构建思维体系。这或许才是教育最美好的模样——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竞赛,而是一次共同成长的旅程。